导航

世文动态

首页 > 世文动态 > 正文

世界与世界观:第八届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学术论坛在伦敦大学学院召开

11月15-16日,第八届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学术论坛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举办。本次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学术论坛以“世界与世界观”为主题,来自中英两国著名高校的资深人文学者和学术新秀,围绕着“世界”的描述、理解、构建的多元视角和本体论,探讨了不同民族所栖居的世界和持有的世界观念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叩问和把握从个体到群体的人类与社会自身在巨变何去何从,从各自的研究专业和角度进行了思辨、探索和分享。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勇出席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年度学术论坛并见证新书发布


《重塑人文学:中英人文对话》第二辑封面

中国和英国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人文传统的大国,都面临着在变革的时代中由更新而延伸自身传统的共同挑战和历史机遇。坚持把握巨变中的人文时空,为人文学新视域的想象开启、为人类福祉贡献知识力量和人智慧是中英人文学者共同的使命所在。作为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重要学术成果的《重塑人文学》第二辑新书在开幕式发布。联盟秘书长、集刊总主编、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颜海平教授表示,中英双语集刊二辑不仅是联盟学者的重要成果,更是对人文领域和知识生产的原创性贡献。集刊一辑见证了建盟对话和学者分享的合作历史,第二辑入选篇目的中英作者们,以不同专长和思辨角度深入研讨、重访已知、想象未知,探索、发现和锻造世界范围重塑人文学的资源、路径和方法。颜海平对联盟学术出版委、商务印书馆出版人、二辑入选作者和联盟同行付出所获表示由衷祝贺,对指导支持联盟发展的清华大学和合作盟校表示由衷感谢;希望联盟集刊以其生成的思想结晶和跨文化想象,贡献于一个更加互联、包容和公正的人类世界。



学者报告剪影


学术论坛以集刊出版发布开篇后,与会中英学者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了热烈对话。其核心命题是何为世界?何为世界观?如何面对全球范围不同的本体论、文化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机制的并存及其论辩,进行认知上的长期探索与创新?两国学者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和探讨,互相启发,气氛热烈。
15日上午和下午,论坛举行了两场主旨演讲。15日上午,清华大学世文院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金海娜做了题为“具身表演:外国经典电影在中国的译制”的主旨演讲,由伦敦大学学院副教授李晓凡(Amy Xiaofan Li)主持。金海娜以陈叙一、杨小石、邱岳峰、尚华、于鼎、肖南、童自荣等新中国早期外语译制电影的译者与配音演员为例,介绍了新中国早期译制电影的实践和理论。她指出,中国译制片的风格是追求完美同步,包括唇形的同步、时间的同步甚至动作的同步来达成,这种模仿性的表演包括对角色的思想、感情、语言、情态、节奏的模仿。在同步模仿的同时,汉语与外语融合,形成独特的译制腔。她以杨小石对镜演绎配音、童自荣换装分饰两角为例,指出译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一种跨媒介表演。译制片通过引入外国词汇与概念,更新了汉语的语言,让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走入寻常百姓家,对于新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海娜教授做主旨演讲


15日下午,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史蒂芬·哈特(Stephen Hart)做了主旨演讲“中国与‘新大陆’:中国历法与玛雅历法”,由颜海平主持。哈特教授通过梳理《史记》《梁书》中关于“扶桑”的记载,以及西方关于南美大陆的相关文献论述——包括16世纪历史学家弗朗西斯科·洛佩兹·德·哥马拉(Francisco Lopez de Gomara)的历史著述,17世纪地图学家菲利普·布歇(Philippe Buache)于1753年绘制的地图,以及18世纪东方学家德金(Joseph de Guignes)的著述及其与柯恒儒(Julius Klaproth)的争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扶桑”在地理上对应着墨西哥的犹加敦,“扶桑”人即玛雅人,第一个到达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在历法、艺术品风格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两种文明几乎在同一时期由文化极盛期转向突然衰落,都使得这一假说极具吸引力。由此,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假说,即中国文明与南美文明从古代起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历史联系对于我们理解当下世界很有意义。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演讲引起了在场学者的热烈提问和讨论。


史蒂芬·哈特教授做主旨演讲


“世界文学与文化的文体和主题”专题研讨
在由伦敦大学学院的雅各布·斯图加德·尼尔森教授(Jakob Stougaard-Nielsen)主持的“世界文学与文化的文体和主题”专题研讨中,北京大学英语系主任纳海副教授、复旦大学卢丽安教授、伦敦大学学院安娜·波娜玛勒娃(Anna Ponomareva)教授探讨了包括文学领域不同的世界和世界观念。纳海副教授分析了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小说《尼古拉斯·尼克贝》内含的流浪小说的文体特征,指出尼克贝具有流浪汉小说主人公的特征,但小说同时遵循着维多利亚时代严格的道德规范,认为该书是一部“被规训”的“流浪汉小说”。复旦大学卢丽安教授以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了乔治·萨玛纳扎(George Psalmanazar)的《福尔摩莎岛历史地理要览》、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三个旅行文学中的东方想象,分析了其知识生产的在地性,指出启蒙主义绝不是凭借欧洲精英一己之力而成的,更多的是有赖于全球范围内行动者。他们根据本土语境的需要,持续呼应启蒙思想并进一步加以创用。伦敦大学学院安娜·波娜玛勒娃(Anna Ponomareva)教授从俄国作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的《动物园,或,那些无关爱情的信》和混血作家韩素音的《爱情多美好》(A Many-Splendored Thing)两部作品入手,比较了两位翻译者兼作家的跨文化的生命历程以及文学创作。两位流亡作家将生命经验与艺术创作相融合,在翻译中生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体现出跨文化的生命力。三位学者的精彩发言引起与会学者的强烈兴趣,纷纷提问,并表示报告对于认知中英文学和文化深有启发


“世界文学与文化的文体和主题”专题研讨


“ 媒介与中介性”专题研讨
在由曼彻斯特大学葛小伟(Peter Gries)教授和北京语言大学张生珍教授共同主持的“媒介与中介性”专题研讨中,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陆小宁、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生贾辉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生 卫兰(Wei Lan音译) 、拉夫堡大学博士生 陈子芮(Zirui Chen音译) 的发言探讨了在现当代社会覆盖广阔、受众和参与方式活跃多样的文化载体如何在 不同 的现代 民族 国家 语言的动态相遇中,或传递吸纳 或改写乃至再造其中蕴含的认知挑战 与思想观念。陆小宁教授通过比较BBC纪录片《坦赞铁路纪行》(2010)和中国导演张勇执导的《重走坦赞铁路》(2018),分析了两部影片中展现出的截然不同的视角及其文化政治意味,展现了银幕世界中的地缘政治叙事。贾辉煌通过考察配中文字幕的英语视听作品在观众中的接受情况,包括观众如何使用和感知字幕,以及什么是理想的字幕,分析了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行业,以及中国观众如何看待双语字幕质量。 卫兰(Wei Lan) 过案例比较报道内容和实际事实的出入,展示了 BBC 波斯语频道在报道中的角度、立场以及偏见。 陈子芮(Zirui Chen) 以虚拟偶像洛天依为例,分析了粉丝文化集生产与消费于一体的特殊现象,指出粉丝文化既体现出粉丝在独立创作上的主体性,又带有自我劳动的剥削性的双重属性,探讨了“数码时代下媒体化的中国虚拟偶像的粉丝经济文化”。


“媒介与中介性”专题研讨


“世界文学与生态环境”主题研讨
人文学科中近来的生态批评正在反思目前的环境危机现象。在由伦敦大学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 弗洛里安 · 马兹纳格 Florian Mussgnug )主持的“世界文学与生态环境”主题研讨中,与会学者聚焦不同传统、不同语言中“自然”与“文化”概念,并对此展开了思考。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大卫·哈德特(David Huddart)教授做了题为“先锋性的怀旧与反增长的回忆录”的报告,分析了英国作家詹姆斯·雷班克斯(James Rebanks)的自传性回忆录《牧羊人的生活》中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态度,雷班克斯强调田园风景中蕴含着的普通劳动人民的劳作,赞许“无名之辈的历史”,哈德特教授也指出环保主义具有两面性,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当地经济的停滞。复旦大学吕广钊博士运用南希·凯瑟琳·海尔斯(Nancy Katherine Hayles)的“非意识”、蒂莫西·莫顿(T i mothy Morton)的“黑暗生态”等概念,对布莱恩·阿尔迪斯(Brian Aldiss)的《温室》(Hothouse)等科幻小说提出了自己的解读。


“世界文学与生态环境”专题研讨


“想象高等教育的未来” 主题研讨
在由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塞巴斯蒂安·考克 森(Sebastian Coxon)主持的 “想象高等教育的未来”主题研讨中, 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中心的西蒙·马洪尼( Simon Mahony )教授以自己与中国高校合作交流的经验为例,认为沟通的内核不在于技术上的通讯,而在于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应当建立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鲁茨·马滕( Luz Marten )做了题为“中英高等教育中的非洲语言:政策、学生和聚焦点”的报告,介绍了区域研究的源起和历史,从语种数量、教学模式、经费来源、生源、对非交流等方面,对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非洲语言项目进行了比较。


“想象高等教育的未来” 专题研讨


“跨越大陆”专题研讨
清华大学副教授陈湘静、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生王珂(Dylan Wang)、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生 陈应星(Yingxing Chen音译) 、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生姜懿姗探讨了中外文学的跨文化旅行。王珂做了《怪兄弟:中国民间故事的跨文化之旅》的报告,追溯了民间传说“怪兄弟”从晚清传播到北美、经由苏联又传回中国的一条跨文化传播路径,展现出这一民间故事原型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版本的演变。陈湘静副教授将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置于中国改革时代的背景中,结合改革初期的城乡关系、社会历史和作家个人传记,通过与西方经典资产阶级成长小说进行对比,对“人情”在路遥小说中的复杂内涵进行了探讨,她指出,路遥的个人主义一方面体现出西方资产阶级的平等精神,同时又带有中国革命激进平等的色彩,展现了路遥的对于人际关系的独特思考。 陈应星(Yingxing Chen) 爬梳了二十世纪初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在中国的译介史,对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重要概念“观察”一词在唐文献、晚清公案小说、现代侦探小说等不同文本中的翻译方式进行了考察。 她认为,侦探小说的译介不仅是一种文学翻译,更是思想层面上的“跨语际实践”,“观察”一词中译的流变彰显了中国对西方启蒙理性思想日益深入的理解和渐次广泛的接受。 姜懿姗做了题为“翻译中的两个世界: 老舍《二马》及其翻译比较研究”,深入剖析了老舍作品的语言特点、精神内核及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作品的处理。 她指出,以《二马》为代表的老舍小说蕴含着对西方殖民主义和种族偏见的深刻批判,然而,在英译本中,以北京话为代表的一系列本土元素被英语“收编”,未能得到体现,因而,小说的政治与意识形态力量遭到了削弱。


“跨越大陆”专题研讨


在闭幕式上,颜海平总结,在论坛上各位学者以自专业本务的双语乃至多语能力为杠杆、不同研究方向的重量文献史料为根底、具体实例文本分析为路径,在提供个案专题细读阐释的同时,指向甚或打开了跨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和文明传承的交汇融通之域,展示出对现代母题的再思考、共性命题的再界定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未来将继续为思想交流、学术出版和人文日新提供一流的支撑与平台,期望联盟师生的学术友谊、人文友谊、师生友谊、人生友谊恒长绵延。


闭幕式嘉宾发言及现场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 2016年由清华大学提议、12所中英高校共同倡议发起,目前盟校已达18所,旨在通过鼔励人文和人道主义教育领域的跨文化对话和合作,增强、巩固和发展中英两国高校之间的学术合作与文化交流。联盟的成立为中英高校在人文学术和人文教育领域开展跨文化、跨民族的交流建设多边合作平台。交流范畴涵盖学生交流活动、学者学术合作,涉及语言、文化及艺术活动,推动学术合作,形式包括论坛、工作坊、研讨会及联合研究项目与出版。


会学者交流剪影


清华大学
关于我们
世文院介绍
机构设置
世文院领导
世文学堂班
世文教授
世文授课教授
国际客座教授
世文研究员
国际人文组织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
清华-密歇根研究员学会
学术前沿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93001 邮箱:xinxiban@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外文系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

世文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