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2月7日电(记者 李婧 摄影 苑洁)12月6-7日,2018年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峰会在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创始盟校之一——香港中文大学召开。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谭铁牛、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兼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主席陈旭、英国文化协会香港总监施捷(Jeff Streeter)、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等出席开幕式。5场主题报告、14个专题报告、17所中外院校参与,加之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执行理事会工作会议的积极探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吸引来自中英各高校80余名学者参与,秉承和更新中英以及国际上不同而又相通的优秀人文传统,推动跨学科、跨地域和跨文化的互动和对话,推进合作,深化交流。

峰会现场
人文交流与对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为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的年度活动,2018年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峰会得到香港政府和中英人文学界的大力支持与响应,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共聚香港中文大学祖尧堂。

林郑月娥致辞
林郑月娥表示很高兴能参与中英高等教育联盟的年度人文峰会。她认为在推动创新科技发展的同时,不应该也不能够忘记人文的学科。科学的与人文的学科在任何社会都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而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文的学科只会日益更显其重要性。
林郑月娥说,中英两国都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中英高等教育联盟的成员都是中英两地的顶尖高等学府,联盟主办的年度人文峰会,对于两国高等院校在人文学科以及中英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技不断改变全球面貌和社会普遍看重学生科学素养的今天,年度的人文峰会和峰会带动的人文学科的提升,对于学生、社会以及人类的平衡发展,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香港很荣幸能作为今年人文峰会的东道主,祝愿峰会带来新的视野和启迪。

谭铁牛致辞
谭铁牛表示峰会在香港举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世界各国面临众多共同挑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文精神是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希望联盟进一步加强两国高校的人文交流,为中英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增光添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陈旭致辞
陈旭代表会议的主办方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及联盟发起学校清华大学欢迎并感谢大家的到来。她表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国际人文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弘扬人文精神、增进文明互鉴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价值。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正是致力于促进联盟成员间的学术、教育及相关交流活动,增强人文研究活力,培养具有处理时代复杂问题能力的高素质青年人才。
陈旭说,清华大学始终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重视开展优质深厚的人文教育,大力发展人文学科,努力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个“根”就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是我们开展全球教育合作、推进中外人文发展的深厚基础。清华大学愿意与各成员高校一道共同努力,促进中英两国的人文教育和人文交流,影响并带动周边大学和一些地区,为增进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发展作出贡献。
陈旭表示,峰会举办地香港是联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纽带,在中国与世界的人文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香港既是国人感知世界的文化窗口,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文化名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文精神的提升是人对自身内涵的要求,也是推动世界前进的巨大动力。相信在联盟各成员高校的继续努力下,在两国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中英高等教育人文研讨的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两国人文交流事业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施捷致辞
施捷分享了阅读鲁迅和E.P.汤普森(E.P. Thompson)作品的感受,并表示英国文化协会一直致力于文化交流与合作,中英两国都有深厚的人文历史,感谢每一位对人文教育做出贡献的学者。希望峰会着力探讨人文精神,关注年轻学者的成长,将影响力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

段崇智致辞
段崇智认为,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充分发挥中英联盟院校在人文领域的优势,构建中西人文多边合作的模式,培养具有文化融合能力的创新人才的目标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发展、志向不谋而合。中大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与各联盟院校在人文领域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同时注入新的思维;希望峰会能促进交流互通,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域发挥积极的作用。
聚焦中国与人文:大同爰跻,“世界”以光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的年度学术活动来到第三年,主题聚焦“中国与人文”,邀请80余位嘉宾和专家学者围绕人文学研究、人文教育、人文传统、中国人文的全球化等主题展开精彩的论述和交流。

颜海平作做主题报告
在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在题为“善意与留白:中国哲学关于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思考”的演讲中,讲述了以善意为基础的儒家和以留白为基础的道家的精神传统,认为传统可以和世界其他地区文明对话,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思想方式。牛津大学Rana Mitter教授在题为“中国、亚洲和西方历史的全球化”的演讲中以孔子、郭沫若、甘地等的影响力为引,在比较中提出拓展历史叙事、提升共情的合作可能。香港中文大学科大卫(David Faure)教授则以“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为题,提出中国与世界合作并参与世界历史叙述的重要性。复旦大学葛兆光教授在题为“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三个难题”的演讲中解释了界定、涵盖和评价中国文化的困难性暨现代性。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颜海平以“另一种世界主义、中国及中国之外”为题,阐述了“桥梁”作为科学理念和人文践行的多种形态和历史作用,提出在狭隘民族主义盛行的世界,以此重访人文传承、提供新思考的可能与方法。

聆听报告
专题报告则分为人文学研究现状及人文教育在中国的角色、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人文传统、中国人文的全球化三个话题,邀请14位中外学者与参会师生交流探讨。
正如颜海平教授在总结中所说,峰会可以用关键词“跨”来形容,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和各国的学术传统展开讨论,“跨”是学习、对话、是转变、是生产,“跨”的精神是服务,经由知识,通过转变,以达真理。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应向着学术共同体前进,通过借用清华大学校歌歌词,对其愿景可表达为“大同爰跻,‘世界’以光”。
举办执行理事会工作会议:未来,平台有所为,青年更可期
12月7日,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第三次执行理事会工作会议紧接着人文峰会的圆满闭幕,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陈旭、王博、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金莉和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褚孝泉等内地高校代表,香港中文大学协理副校长王淑英等香港地区高校代表,以及牛津大学Rana Mitter教授、伦敦国王学院Graeme Earl教授、曼彻斯特大学Zheng Yangwen教授等英国成员高校代表,以及希望加入联盟的英国大学学院代表等围坐一堂,围绕联盟发展愿景、峰会承办事宜、联盟成员扩大、联盟章程第二版草案审议以及联盟工作新设想展开讨论。颜海平主持会议。

工作会议现场
成员高校代表认为,联盟影响日益扩大,为中英人文的交流对话取得了系列成果,各高校愿意积极支持和参与联盟活动,进一步加强合作联动,使联盟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很多代表都提出,在专家学者的充分研讨之外,希望联盟为青年学者、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形成传承。

伍绍文(左)、洪可欣(右)做展示
与之相呼应,在工作会议上,复旦大学褚孝泉介绍了与清华大学共同推进联盟青年学者论坛项目计划;清华大学学生对外交流协会的本科生代表伍绍文、洪可欣同学展示了中英高等教育青年联盟(China-UK Higher Education Young Talent Alliance,简称HEYTA)的设想,希望在更广阔的舞台传递青年声音,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还介绍了HEYTA的参与人员、首年活动安排等计划,通过深度浸润活动,希望实现青年人的跨文化交流和对话,提升学术志趣和人文研究潜力。同学们的倡议得到高校代表们的热情掌声和一致好评。

陈旭与部分参会师生合影
陈旭在认真听取代表们意见后总结表示,青年学者论坛和同学们的中英高等教育青年人才联盟倡议得到积极响应,清华大学也希望进一步汇集优质资源支持盟校的合作交流;在峰会高质量研讨持续深入的基础上,要把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交流与青年对话联动,促进人才培养;要注重联盟的可持续和长远发展,加强联盟制度建设,完善运行和准入机制;要加快虚拟平台建设,在网络平台实现中英人文交流的有效尝试。陈旭感谢各成员高校的支持,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共同为中英人文高等教育作出贡献。陈旭也邀请盟校成员以中英高等教育青年联盟首年活动为契机,相聚美丽的清华园。
背景链接: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China-UK Association for the Human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6年由清华大学提议、12所中英高校共同倡议发起,目前盟校已达17所,旨在通过鼔励人文和人道主义教育领域的跨文化对话和合作,增强、巩固和发展中英两国高校之间的学术合作与文化交流。
联盟的成立为中英高校在人文学术和人文教育领域开展跨文化、跨民族的交流建设多边合作平台。交流范畴涵盖学生交流,涉及语言、文化及艺术活动,推动学术合作,形式包括论坛、工作坊、研讨会及联合研究项目与出版。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是“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的配套活动——“中英大学人文对话”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作为年度学术活动,2017年12月6日,第二届“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学术峰会作为“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五次会议”的配套活动,在英国牛津围绕“交汇:创造历史中的中国与西方”展开探讨。

编辑: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