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世文学术

首页 > 世文学术 > 正文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首届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举办

9月27-29日,2019年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简称“中英联盟”)首届青年学者论坛在中英高等人文联盟创始盟校之一——复旦大学召开。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执行理事会主任暨秘书长、清华大学外文系系主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颜海平教授、中英联盟青年学者论坛主席、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褚孝泉,英国国家学术院(British Academy)国际研究部主任黛西.斯托奇科娃(DesislavaStoitchkova)、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国际教育部主任凯西.何(Cathy He)等人员出席开幕式。清华大学中英联盟秘书处行政主管陈爱阳率领清华团队参会并协助组织工作。
       首届中英联盟青年学者论坛以“文学中的城市印象”(Cities in Literary Imagination)为主题,参会学者由中英联盟青年学者论坛组委会和英国国家学术院从申请人中择优遴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埃克塞特大学、利物浦大学、约克大学、林肯大学、边山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14所中英高校的24位青年学者齐聚一堂,秉承中英人文交流合作的传统,就文学中的城市形象、城市发展与人类文明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会议现场

       陈志敏代表中英联盟青年学者论坛承办方复旦大学,对各位青年学者的到来表达最诚挚的欢迎,对英国国家学术院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介绍,中英联盟自2016年在上海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中英学术交流活动,先后在上海、牛津、香港举办了三届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峰会,进行了高水平的学术讨论,在中英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次论坛是中英联盟的首届青年学者论坛,是中英两国人文学术交流的进一步深化。这次论坛的议题很好地契合了现代社会中的都市问题,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陈志敏提到,在议程中特别设置了自由探讨环节,以便各位学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术交流,并在此基础上设立对未来深入研究的资金支持。他表达了对思想碰撞、加强交流的期待,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陈志敏致开幕辞

颜海平代表中英联盟执行理事会,欢迎大家参加联盟首届青年学者论坛。她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以跨文化的知识生产和交流交融能力为重心的人文教育具有了更为清晰的历史功能和重要意义,无论全球化的科技如何创新、经济财富如何强大,最重要的是它们与所有人类个体、社群、民族、国家的形成相连接的方式。有鉴于此,清华大学在2016年倡议成立了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为中英两国高校的人文学者创造跨国人文交流的机制。她相信,此次工作坊汇集了富含创新学术成绩的优秀青年学者,一定能为联盟带来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能量,为中英两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人文学术作出贡献。

颜海平致开幕辞

  为期两天的青年学者论坛下设三个分议题:“乌托邦/反乌托邦”、“城市的生命循环”、“城市的表征”。来自文学研究、电影研究、国际关系、语言学、社会学、古典学、犯罪学、历史学等不同专业领域的青年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在文学、文化中的表征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并在多个层面上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关系。

中英青年学者在会议上发言

  第一场主题讨论“乌托邦与异托邦”由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社会学教授凯洛琳.诺尔斯(Caroline Knowles)主持并引言,各位学者就乌托邦与异托邦的辩证关系,城市的“边缘”与“中心”的相互作用,文学作品对乌托邦社会特征的构想展开了讨论。伦敦大学学院的苔莎.豪斯威代尔(Tessa Hauswedell)指出乌托邦与异托邦的“一体两面”的辩证关系。边山大学的瑞夫.麦格雷格(Rafe McGregor)从犯罪学的角度,分析了禁闭、电子监控等现代城市中的异托邦元素。伦敦大学学院的助理研究员大卫.安德森(David Anderson)通过对1980年英国反城市计划和英国文学中出现的新乡镇形象的分析,表达自己对乌托邦城市的构想。香港中文大学的凌旻华以“逃离北上广”这一现象为例,论述了被广泛讨论的“城市移民”问题,提出了需求量导向下的城乡结合,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待提高的社会公正和效率之间的平衡,和对新生活的展望。清华大学的陈湘静对比了分别写于八十年代和2010年的两部农民进城的小说,并分析了农民进城题材小说中体现的乌托邦与现实的紧张关系。

会议现场

       第二场讨论以“城市的生命周期”为主题,由青年学者论坛主席、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前院长褚孝泉教授主持并引言,就城市机体的“内部”与“外部”,“物质”与“精神”,政治经济制度与文化精神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了讨论。多名学者指出,城市的生命不仅在于其物质硬件和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记忆、宗教等精神性的因素。林肯大学的亚力克思.贝文(Alex Bevan)指出,鬼故事和都市传奇往往有助于保存对地方性的、个人化的历史,并创造一种相互关联的集体经验。复旦大学的包慧怡、伦敦大学学院的艾琳.亨德森(Arlene Henderson)、北京大学的刘春从古典学研究的角度考察了古罗马、特洛伊等城市的兴衰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于现代城市的借鉴意义。此外,复旦大学的冯予利、朱联璧、香港中文大学的高韵闻,从语言学和文化史的角度,分析了上海方言的多样化构成、兴衰的历史及其与身份认同的关联。

Nicoletta Ascuito发言

       第三场“城市的表征”的主题讨论由伦敦玛丽王后大学的英文系教授娜迪亚.瓦尔曼(Nadia Valman)教授主持,学者们围绕着城市在文学中的美学表现、现实主义文学、流行文化以及文学之外的多媒介表征方式展开了讨论。复旦大学的张楠以乔伊斯和伍尔芙的小说为例,探讨了现代主义文学对都市生活内在肌理的深入表现。北京大学的纳海以狄更斯的小说为例,探讨了维多利亚晚期小说文体的杂糅性以及当中包含的文化政治。清华大学的赵元分析了威斯坦.休.奥登的音节诗如何表达了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求平衡的渴望。约克大学的妮可莱塔.阿斯古特(Nicoletta Asciuto)以爱德华.摩根.福斯特的短篇科幻小说《机器停止了》为例,讨论了科幻小说如何表达了维多利亚晚期的社会焦虑。格拉斯哥大学的马修.桑斯特(Matthew Sangster)分析了浪漫主义文学对城市的消极表征,并试图在城市文学中寻找一种对集体经验的正面表征。纽卡斯尔大学的艾米丽.墨菲(Emily Murphy)探讨了儿童文学在表达非主流政治观点上的重要意义。香港中文大学的李思逸探讨了徐志摩、瞿秋白的旅行书写以及它蕴含的世界主义内涵。此外,多名学者指出了文学在表现城市上的局限性,并探索了城市在多种文化媒介中的表现方式。埃克塞特大学的凯蒂.贝斯维克(Katie Beswick)分析了嘻哈文化中蕴含的建设一个合作性的、社群性的、集体性的文化的可能性;复旦大学的陈玉聃分析了滑稽戏、越剧、沪剧、昆曲等地方表演艺术随时代的兴衰;利物浦大学的安吉拉.贝彻(Angela Becher)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对城市摩天楼景观的表现。

赵元发言

       为了活跃中英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促进跨国学术合作,英国国家学术院为两国青年学者的学术互访和跨国学术合作提供专项基金。此次论坛特别设立了“自我介绍”、“交流联络”和“研究提案”等环节,提供充分的自由讨论时间让中英两国的青年学者就各自的研究兴趣和专业领域和其他学者展开自由探讨,产生思想的碰撞,并共同构想、撰写和提交合作性的研究计划。针对此次工作坊中提出的优秀提案,英国国家学术院将提供2500英磅的专项资助,用于中英青年学者进行互访和开展合作性的学术活动。为期两天的交流活动共诞生了14个合作研究计划,展现出与会学者高效、合作的学术修养和研究精神,推动了跨地域和跨文化的多学科互动和对话,展现了中英两国人文研究学者相通的合作交流传统。

中英学者交流讨论

       此外,英国国家学术院为中英两国青年学者提供了多项种子资金资助计划。英国国家学术院的克里斯缇娜(ChristinaMoorhouse)重点介绍了英国国家学术院的写作工作坊奖学金、牛顿国际奖学金、博士后奖学金、英国学会奖学金等各项研究基金。其中,写作工作坊奖学金提供共计20000英镑,专门用于支持与中国学者交流进行研究合作的英国学者,促进中英学术交流研究与合作。其他各项奖学金也有合计75000英镑的资助。中国学者可以申请可高达32000英镑的牛顿国际奖学金用于前往英国进行学术研究。英国学者则可以申请英国学会奖学金继续发展此次提出的研究计划。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秘书处工作

褚孝泉致闭幕辞

       在闭幕致辞中,英国国家学术院的国际研究部主任黛西.斯托奇科娃(DesislavaStoitchkova)感谢这几天中英青年学者的踊跃参与和热烈交流,并表示了对论坛承办方复旦大学的感谢,她希望这几天中英两国学者在工作坊中的学术交流能够发展成长期的跨国学术合作。褚孝泉表达了对英国国家学术院以及此次会务人员组织工作的感谢,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与会学者们的积极参与和创新观点。中英联盟执行理事会主任暨联盟秘书长颜海平回忆了会议的组织筹备过程,感谢承办方在极有限的时间内为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作出的巨大努力,表示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会进一步促进中英两国青年学者的学术交流以及双语的出版发表,期待中英学者在未来的进一步合作。中英联盟首届青年学者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此次青年学者论坛是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举办的首届青年学者论坛,由创始盟校成员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承办,青年论坛主席、中英联盟建盟执行理事会理事、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前院长、国务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褚孝泉教授带领团队在论坛筹备过程中与英国国家学术院多次沟通,不辞辛劳,使活动圆满完成。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UK-China Humanities Alliance)是由清华大学倡议发起、由中英12所核心高校共同参加的国际人文组织,目前盟校已达17所。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为联盟首任主席,秘书处设立在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中英联盟旨在鼔励人文和人道主义教育领域的跨文化对话和合作,增强、巩固和发展中英两国高校之间的学术合作与文化交流。2018年底,为了让两国文化的互鉴共兴拥有更年轻的声音,联盟第三次香港峰会执行理事会上,执行理事一致通过组建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青年学者论坛和青年学生论坛的提请,首届青年学生论坛已于2019年4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第四届中英高等教育人文峰会将由北京大学承办。


清华大学
关于我们
世文院介绍
机构设置
世文院领导
世文学堂班
世文教授
世文授课教授
国际客座教授
世文研究员
国际人文组织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
清华-密歇根研究员学会
学术前沿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93001 邮箱:xinxiban@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外文系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

世文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