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世文学术

世界地图与世界文化: 清华-康奈尔学术论坛回顾 两校人文学者深度交流

当今国内外文学者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与挑战,是如何在全球学术的变局中探索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定位自身和全球知识生产的关系;而在全球领域,如何认识“世界”、反思世界概念之形成,亦是国际人文学者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次论坛中,清华外文系和美国康奈尔大学两校学者形成对话,通过回溯人文学与图书馆学自现代以来组织原则的构成及其变迁来描述与回应当下的问题。两校学者一方面探讨“世界”、“西方”、“非西方”等区域概念中,政治性历史性的观念投射如何影响了现代世界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对当代学术资源数字化的带来的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做出探索与思考。

已受聘为世文院“国际访问讲座教授”的康奈尔大学教授酒井直树首先在主旨发言《“西方”与区域研究之譬喻》中为今日反溯“世界”、“西方”、“非西方”等概念的形成历程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指出,区域研究中的“区域”(area) 与“领土”(territory)不同,它不仅是地理名称,更是政治概念。整个世界被划分为“西方与其他”(The West and the Rest),而区域研究的对象只是亚洲和拉丁美洲等非西方的地区。从欧洲和北美的主体视角出发,非西方地区作为客体而被研究;西方世界亦以非西方为“他者”来建构自身的文明价值。因此区域研究本质上带有不可磨灭的殖民痕迹。当下区域研究的学科发展中仍可见现代国际世界遗留的殖民性,知识生产仍然在不同语境下认可“人类学的差异”(anthropological difference)。当下区域研究学者需要做的是客观化、分析和批评“权力的微观物理学”(microphysics of power)的运作方式。酒井教授的发言直指当下欧美区域研究的根本问题,从理论上拆解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概念、区域观念形成的基础,引起与会学者的深思与讨论。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陈永国的主持下,外文系王成教授、隽雪艳教授等中外学者分别回应并评议了酒井教授的发言。

今日的“世界”概念系于西方的早期现代阶段初步构建。康奈尔大学的菲利普·洛伦兹教授(Philip Lorenz)15日上午在题为《巴洛克文档:隐喻的危机》的发言中关注17世纪初期的政治秩序如何在文学文本中构建,尤其关注“主权”(sovereignty)的意象在早期现代文本中的体现及其变化。他举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亨利八世》等文学作品为例,认为“文档”(files)可以被视作新的“权力结构的容器”(a container of structure of power)。

与洛伦兹教授讨论早期现代文本中秩序与权力的构建相呼应,康奈尔大学的佩德罗·埃贝尔教授(Pedro Erber)的发言探讨超越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和中心-边缘的二元对立结构,呼唤用新的比较研究方法生产人文知识。其发言题为《超越尺度的比较:区域研究终结之后如何跨国思考》,以当代巴西和日本艺术为切入点,从方法论的层面阐释了对比研究的意义在于超越局部而达到一种“普遍确实性”(universal validity),探问“区域研究的终结”之后如何跨国思考艺术与文学,这是当代人文学者面对的问题。

在三位康奈尔学者之后,清华大学外文系颜海平教授把对世界主义精神的思考引向了19世纪末与20世纪的中国。在题为《非真之在:别样的世界主义者》的发言中,她引用康有为《大同书》中超越国界、超越民族、世界人民完全平等自由的愿景,探问这出版于战乱之中的中国式乌托邦理念是否可望而不可即;又引述茅以升、林徽因等中国知识分子的故事,指出他们心中的自由平等的世界主义理想同样与兵戎四起的现实相矛盾。颜教授进而回应前面发言人所谈的“世界”概念与“界限”问题,提出《大同书》中呈现的世界主义理想既可望而不可即,又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家艺术家所反复追寻,可为“超越界限”的人文主义思考提供新的政治美学来源。在酒井直树教授的主持下,颜海平、洛伦兹与埃贝尔三位发言人与参会学者从历史与当下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世界”的概念,和“世界主义”的含义。

在15日下午的研讨中,两校学者将目光转向当代科技给人文学者带来的新问题——学术资源数字化的引发的信息交流与获取的新方式。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副馆长李欣教授在《图书馆:数字化时代人文学科的实验室》的发言中,从学者对图书馆资源的需求、目前美国顶尖大学图书馆提供的学术检索服务和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图书馆和人文学者之间互助共进的良性关系,介绍了康奈尔等美国大学图书馆为师生的教学与研究开发的四种新媒体研究工具。新技术对人文研究的某些层面可能提供前所未有的助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邓景康教授报告题为《认识图书馆,助力教学研》。他全面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总体情况和目前正在开发完善的服务项目,展示了以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图书馆对清华师生的学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讲解了清华图书馆在几十年间的发展过程。康奈尔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郑力人教授讲述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媒介:简评16世纪至19世纪中西文字典的发展和数据化的可能性》。康奈尔的东亚图书馆拥丰富的中国研究资源,包括最早编撰的一批中西字典。郑馆长展示了一些馆藏的珍贵照片,并介绍今后东亚图书馆将会与各大数据库合作,数字化、永久化更多珍贵资料。清华大学外文系杨永林教授分享了他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经验,题为《数字化时代的迅捷性——从“慕课”到iSmart-TRP》。他介绍了MOOC和SPOC这两种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演示了他的团队开发的作文批阅系统,展示了数字化科技对外语教学的巨大帮助。清华大学外文系余石屹教授的发言题为《数字化人文学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他以自己在学术研究中寻找资料的两个事件为例, 说明学术资源的数字化,尤其是档案馆和大数据,不但给人文学者提供研究方便,也将改变我们阅读的方式。发言结束后,两校学者就人文学科与新技术、新媒介问题做了简短讨论。

清华外文年轻学者教师在4月16日的研讨中通过介绍自己的研究,回应“世界”的概念、“区域研究的问题”、“自身和全球知识生产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主题。周允程从康德式世界主义的三层图景阐释对“世界主义”的理解。王敬慧通过自己英译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心得,探讨中国文字中的文化信息的如何在英文语境中找到对应。刘昊借中国版《哈姆雷特》中的改编元素回顾20世纪早期莎士比亚与中国文化的互动。王丽平提出格林童话中“纯粹的心”这一内涵与中国道家的“道”的涵义十分接近。孙赛茵认为,提倡“世界主义”首先要找到“世界”,借助布迪厄的“habitus”(惯习)概念,回顾中国在罗素的世界体系里的位置,希望以此进一步探讨世界主义的内涵。年轻学者从哲学、文学作品研究、翻译、比较研究等多角度展示了“阐述世界”和“叙述中国”的问题在各自研究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的主持下,两校学者继而展开了热烈讨论。

为呼应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历史与学科改革的创新理念。本次论坛在16日特设一场主题为《跨界的人文学:清华人文学科之传统与创新》的圆桌讨论。康奈尔和清华学者由交流中西方的“幸福”概念开启讨论,返回对“世界”和“世界主义”理念的理解。两校学者对中、美、日人文研究、人文教育的现状及区域研究、比较研究的未来发展做了进一步切磋研讨。


清华大学
关于我们
世文院介绍
机构设置
世文院领导
世文学堂班
世文教授
世文授课教授
国际客座教授
世文研究员
国际人文组织
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
清华-密歇根研究员学会
学术前沿
联系我们
电话:010-62793001 邮箱:xinxiban@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外文系
Copyright © 2017 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

世文院微信公众号